洛阳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团 +收藏:http://yuewu.orgcc.com

VIP会员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2009-02-18    浏览(919)        来源:洛阳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团

洛阳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团的演奏员刘莎在丽京门三演艺大厅为观众演奏了一首箜篌独奏曲《清明上河图》博得了阵阵掌声。许多观众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乐器?怎么从来没见过!”乐舞团的负责同志笑着回答:“这是中国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箜篌。”

箜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珍品。由于箜篌的形制不同有卧箜篌与竖箜篌之分。

中国《旧唐书·音乐志》载,箜篌,汉武帝使乐人候调所作,以祠太一。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箜,声讹为箜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云和诗》中写道:“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指的就是卧箜篌。

唐杜佑《通典》一书中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在我国嘉峪关魏晋墓砖的壁画上就有竖箜篌和卧箜篌合奏的写实。

箜篌与古琴、琵琶、古筝类似,同属品柱一类的中国民族传统的弹拨乐器。从汉至隋唐以来,箜篌的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演奏艺术亦达到很高水平。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几句是赞美小家碧玉刘兰芝有教养、会读诗,会织布,会弹箜篌。由此可见,箜篌在汉时已作为家庭教育的工具广泛流传地民间。

竖箜篌又名胡箜篌、立箜篌、竖头箜篌,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体曲长,有大小之分。大的竖抱于怀,两手弹弦,小的左手执器,右手弹弦。后汉时用于宫廷,唐朝时用于九、十部乐中的龟兹、疏勒、西凉、高昌、高丽诸乐。宋时用于教坊,《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形制和演奏方式:“箜篌高三尽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交手擘之。”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都有竖箜篌。经考证,卧箜篌是本土的乐器,竖箜篌是源于西域的胡乐,凤首箜篌源于印度的天竺乐,在形制上有所差异。洛阳龙门石窟的箜篌从形象看,属于竖箜篌类,从在唐代开凿的“万佛洞佛坛”、“奉先寺背光”、“极南洞佛坛”上雕刻的竖箜篌来看,与历史所记载的箜篌盛行于唐代的情况相吻合。唐朝出现了许多箜篌演奏高手,这一点从很多唐代诗人写的赞美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如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对李凭演奏箜篌的情况作了十分细致而生动的描绘:“国府乐手弹箜篌,赤黄绦索金塔头。早晨有敕鸳鸯殿,夜静遂歌明月楼,罗绮屏,一弦一弦如憾铃。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大弦长,小弦短,小弦紧快大弦缓,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在李贺所作《李凭箜篌引》中更有精彩的描述:“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驚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意思是李凭的演奏如同凤凰的叫唱,像荷花的哭泣兰花的笑,不仅使昆仑山上的玉碎了,就连仙人吴刚听后也入迷乃至长夜不眠,穿透行云的箜篌演奏的音乐还感动了天帝的心。此外,还有杨巨源的《听李凭弹箜篌》,王仁裕的《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等。如此多的唐代诗人赞美箜篌演奏高手李凭,一是说明李凭的演奏技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二是证实了箜篌在唐代的确是一件十分流行的乐器。

为挖掘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开发中国民族乐器种类,弥补民族管弦乐队的空白,音乐学者、音响专家、乐器技师、乐器演奏家等一大批有志之士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对箜篌的复制改革工作,终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使这件古老的乐器获得了新生。洛阳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团根据史料记载和龙门石窟音乐洞中的造像,不但添置了编钟、编磬、排箫、陶埙、古琴、筚篥等古老的乐器,还于2003年底配置了箜篌。这台改制后的箜篌造型古朴秀丽,音色清澈柔美,音域宽达五个八度,即从大字一组的A到小字三组的a,双排弦共七十二根。箜篌的启用完善了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团乐队的建制,乐舞团的艺术家们已制定出箜篌在乐队中的使用方案和为箜篌独奏曲配伴奏的计划。愿广大观众能尽早地听到这尘封千年的琴声。

标签:武皇,宫廷乐舞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